(九)针对督察发现的突出问题,可以视情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实施约见或者约谈。
用户单一供能风险加剧。二、综合能源视角下双碳控制目标的解决思路综合能源系统是在全球致力于低碳发展、能源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受技术、市场、政策以及产业生态发展等多重因素驱动,传统能源产业融合清洁化、智能化、去中心化、综合化等新要素形成的能源新业态。
通过推动跨区域多能源系统市场交易技术创新,实现跨区域多能源的联动交互,促进跨区域能源消纳和交易机制完善。因此,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有利于推动能源转型、助力实现双碳控制目标。以低碳应用为基本思路,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推进差异化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创新。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关键设备创新研发,加快数字信息技术与能源物理技术的融合,着力解决可再生能源利用造价高、效率低等卡脖子问题。以综合能源系统灵活性特点为基础,加强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与交互,促进能源供给的集权优化和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共赢。
我国能源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能源革命,本质措施是控制和缩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社会整体能效水平。推动以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为主体的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模式,激发用户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活力,依托综合能源系统,形成涵盖电力市场、碳交易市场、绿色配额交易市场、煤电联动机制等多类型市场机制。相较于碳达峰约束,黄河流域八省达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时,碳排放约束将会对黄河流域八省的电力结构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因此水资源约束和碳中和两大目标将难以在现行政策路线下被同时满足。
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雨增多,案例省份的火电厂所面临的用水短缺的风险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若火力发电厂的利用率被进一步提高,此种风险仍有加剧的可能。同时,需要加快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通过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水权市场的建立、水资源费改税等革新举措的推进,确保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最严格的实施。其中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的火力发电总取水量最大。由于跨区域和跨流域输电的存在,用水短缺的风险不仅会影响黄河流域内火电厂的生产,也会冲击河北、北京和辽宁等接收外省输送电量省份的电力供给稳定性。
从2010至2015年,黄河流域内八大省份火电行业的用水总量和耗水总量分别从92.65亿立方米和89.95亿立方米增至133.13亿立方米和132.27亿立方米,增幅超过四成,增长量相当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87分水方案)中山西省的年耗水量配额。若黄河流域内的能源产业能加快技术革新,进一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无疑将给中国达成新气候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极大助力。
(2)量化电力行业对于水资源的依赖和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的风险。绿色和平全球煤水项目负责人甘奕维强调:必须对黄河流域内的化石能源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以水定产等政策等到最严格的落实,才能实现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发电用水逐年增加,对流域稀缺水资源的影响日趋严重。今年全国两会,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绿色和平期待政策制定者和产业主要参与者能建立更加全面、客观的水-能源-气候三维统筹概念体系,将水资源作为主要的政策考量因素,更加资源化地看待水资源问题,以化石能源作为撬动点,更到位地落实以水定产,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调研座谈指出,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成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新目标新任务和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各调研组所调研省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责同志,省级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所在片区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座谈并交流发言。
规划编制要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锚定碳达峰行动计划目标任务不动摇,积极部署碳减排措施,以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倒逼能源、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坚决防范特大事故发生。
规划编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定位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既突出整体进展,又兼顾各地实际,科学设定与现阶段发展相适应的十四五生态环境改善整体指标,认真研究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服务、支撑和保障。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和部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座谈。
规划编制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科学运用和实践深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持续推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整体治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调研座谈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座谈要求,生态环境部机关相关司局和规划编制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沟通对接,紧跟国家规划纲要编制进度,加快推进规划编制。每一次调研座谈,都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介绍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总体情况及进度安排。
各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了解等方式,共收集整理涉及生态环境质量目标指标、区域协同发展、监管体制改革、能力建设等方面两百余条建议。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科学谋划十四五目标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党中央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研座谈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十四五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更重、核心地位更突出。调研座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优化调整作用。
调研座谈强调,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规划编制要科学把握发展与安全关系,统筹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各地区要积极谋划好本地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做好任务细化、目标分解、项目落地等工作,指导所属市县做好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地,确保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启航。12月22日至25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监察组组长库热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刘华分别带队赴重庆市、北京市、广东省、福建省、吉林省调研,并召开西南、华北、华南、华东、东北片区座谈会,集中听取各地对正在编制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共生态修复75座、1.3万亩破损山体。近年来,武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力冲击国际湿地城市,据评估,武汉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940亿元/年,相当于每位武汉市民每年都能享受8000多元的湿地福利。未来,武汉将不断增绿提质,增花添彩,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自然公园五级公园体系,真正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
目前,武汉市仍属于城市建设高峰期,各类工地和施工运输车辆数量较多,道路扬尘污染现象时有发生。市水务局介绍,2020年以来,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在II类。
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今年来空气质量大幅提升,既有疫情影响的特殊原因,也是武汉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果。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下一步,武汉市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总结经验成果,补齐短板弱项,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年来,武汉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中,道路扬尘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依托四水共治工程建设平台,全市共新建污水收集管网1000余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10.5万吨,达到366万吨/天。武汉通过提升主干道绿化,补种大规格行道树,推行城市绿地和公园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自然教育,举办市民喜爱的花市花展活动等,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绿色福祉。
市城乡建设局通报,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今年武汉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2019年,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武汉将建五级公园体系十三五期间,武汉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修复。今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截至目前,对比去年同期数据,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6天,增加了66天,轻度污染天气52天,减少了51天,并且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发布评论